媒体看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大博物故事系列—如果恐龙会说话

时间:2022年02月28日 16:53  作者:  点击:[]

恐龙,一种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年至66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动物,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7亿年。

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9具恐龙化石、3件恐龙足迹化石日夜守候,带领游客进入古老神奇的恐龙世界,讲述生命演化的神秘面纱。在这九具恐龙化石中,格外引人瞩目的是被誉为“神州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化石。

黑龙江省的北缘——嘉荫龙骨山,曾是满洲龙生活的乐园。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满洲龙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体长10.5米,体高6.1米,体重近10吨,现存数量极为稀少,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

1978年以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嘉荫龙骨山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大规模野外发掘。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黑龙江校友的协调下,博物馆时任馆长王良忱、副馆长黄伯裔等人多次前往哈尔滨商议恐龙骨架移交事宜。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黑龙江省博物馆,最终将这具满洲龙骨架有偿交换给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地大师生从事古生物教学科研的重要标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满洲龙化石保存比较完整,70%的化石都是真化石,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满洲龙进行了第一次拆装,用其化石复制了一条一模一样的恐龙模型,用于教学科研和巡展。从1988年到1998年,博物馆组织“中国大型恐龙展览”和“地球奥秘展览”,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16市巡回展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2001年,逸夫博物馆开始动工建设,满洲龙化石如何在新馆安家,成为工作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时任馆长任有福、副馆长徐世球等人的指导下,李富强老师小心翼翼地把满洲龙化石上的原有红色保护漆一点点刮去,用天然矿物颜料反复调配出新的颜色,对化石重新上色,并用环氧树脂对化石破损部位进行粘接,同时制作钢架,对其进行固定。为了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他还从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请来王献聪兄弟两人,协助对满洲龙进行修复、安装,耗时三年之久。

如今,在逸夫博物馆二楼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满洲龙悠闲地踏在草地上;而梁氏关岭鱼龙偶尔跳跃于海面之上;黄果树安顺龙摆动着庞大的身躯,在海里自由地遨游;凶猛的和平永川龙牙齿锋利,追捕、撕咬着猎物;“娇小”的鹦鹉嘴龙,身长只有1米左右。在恐龙的周围,依偎着它们的“宝宝”—恐龙蛋,仿佛让人置身于侏罗纪公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一期 作者:徐燕 摄影:张凡 葛文靓)

访问量:

 © 2017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Yifu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