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博物馆

【武汉科技报】窥建筑科技 探生命起源

时间:2021年05月06日 16:21  作者:  点击:[]

为充分发挥民进、科协、科技界别优势和作用,组织政协委员为加快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献计出力,助推辖区居民科学素质提升,4月27日,江岸区政协文史委、江岸区科协联合组织开展以“汲取创新发展力量,助推‘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为主题的界别活动,走进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进行现场调研考察。区政协副主席曾艳红,区政协文史委主任蔡正环,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罗玉清,区政协民进、科协、科技界联合小组相关人员、江岸电信公司科技志愿者代表等50余人参加。

迎着微风,参训人员来到了首站——中国建筑科技馆。7000年前河姆渡房屋,“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模型,融汇中西的荆楚建筑……中国建筑科技馆设置了古代建筑、荆楚建筑、现代建筑、未来建筑4个展厅,从千年前的飞檐廊阁到荆楚大地的融合建筑,从现代建筑的科技体验到未来建筑的天马行空,代表们感受到了中国建筑古今流变,窥见了未来建筑的奇妙构想。

位于科技馆一楼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纪实展更是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写满祝福语的防护服、沾满泥土的安全帽……“两山”医院建筑纪实展览从“英雄之城、关键之举、逆行之师、磅礴之力、希望之光”五个篇章,全面展现了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凝视着那一张张震撼人心的图片,委员们感慨万千,恍如昨日。4万名建设者,仅用了10天左右时间,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山”医院,创造了“中国速度”。

参观结束后参训人员感慨,通过参观考察“两山”速度,见证了在疫情期间创造的一个个“中国奇迹”,深受鼓舞,将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研学教育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从古今中外建筑史的进步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稍作休整,参训人员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探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聆听奇珍异宝、史前生命浓缩的地球生命故事。

在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一块“石生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数十朵绽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茎、冠全都清晰可辨,演绎一部穿越2.3亿年的石头开花记。讲解员介绍,这块产自贵州关岭的海百合化石如花似画,是逸夫博物馆的一大“镇馆之宝”。海百合是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

区政协副主席曾艳红介绍,本次活动旨在丰富界别工作载体,创造知情明政条件,搭建履职平台,引导委员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投身“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以实际行动为政协事业增光添彩。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形式,让委员们边走、边看、边听、边学,达到拓展视野、了解民情启迪思维的目的。

(《武汉科技报》2021年5月3日 作者:盛甜)

访问量:

 © 2017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Yifu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