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爱党初心 标本情怀】逸夫博物馆赴云南施甸采集地质标本

时间:2021年06月07日 16:50  作者:  点击:[]

“花红”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形似苹果,由于颜色艳丽,它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林檎”。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大山中,出土了一种4亿多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由于这种古生物化石长相酷似花红,在海里生长,故名“海林檎”。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定点帮扶云南省施甸县一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围绕该县特色产业、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等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6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刘先国一行,前往“中国海林檎的故乡”—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了解海林檎化石资源状况与开发地质科普旅游的前景,努力为当地群众办实事,为实现科普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寻找海林檎化石

云南施甸,其名源于“石甸”,即石头会唱歌的坝子。几亿年前,这里曾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富集着海林檎、海百合、珊瑚、小保山贝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在施甸县科协朱琳君、何元乡党委副书记朱毅金、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校长袁杰的引领下,刘先国一行来到何元乡王家庄村水井山化石点。该化石点位于北纬24度39分7秒、东经99度5分13秒,海拔1794米。

踩着厚厚的松针和杂草,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上山,可以看到,山间随处可见零散的古生动物化石,有许多仍凝聚于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石或岩层之中,古生动物化石有的形如牛角,有的形如竹根。

“哇,好丰富的化石呀!”看到眼前这一幕,逸夫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李富强欣喜若狂,他说,施甸有着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等多个时代的地层地质构造,地层中包含着从5亿年前到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除了海林檎外,还有珊瑚、腕足类等化石群。

逸夫博物馆此次可谓不虚此行,直到黄昏,大家才依依不舍的扛着化石下山。在采集的十余块标本中,既有珊瑚、腕足化石、苔藓虫,还有形似海林檎的化石。最为珍贵的是,其中一块标本虽仅有20多厘米长,却包含有腕足、珊瑚、海百合茎、苔藓虫等不同种类的化石,化石信息含量非常丰富,化石形态清晰,实属罕见。工作人员还要将所有的标本带回学校作进一步科学分析和判定。

海林檎的科学价值

远古时期,施甸一带处于海洋之中,经过地壳运动,海洋生物慢慢的沉淀下来,再通过巨大的压力一层一层相压,同时通过地表的作用,形成现在的古生物化石,并显露了出来。

海林檎化石是棘皮动物化石中比较原始的一类,产于晚寒武纪,尤其以奥陶纪和志留纪最为发达,在中国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古生物化石。

海林檎固定在海底生活,它和海百合类生物一样,分为萼和腕三部分。目前,在施甸发现了多个古生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如奥陶纪的海林檎,志留纪的笔石、竹节虫,泥盆纪的腕足类,石炭纪的珊瑚类。在这些代表性的化石中,主要以海林檎、珊瑚类、竹节石和笔石居多。

“海林檎对地质考察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滇西地质变化复杂的发展历程,以及生物起源与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在区域性地层对比划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施甸古生代地层较齐全,化石丰富,可以称为‘化石的仓库’,是古生物地层学研究的理想之地。”李富强说。

规划科普路

在何元乡莽王村光华小学,该校高级教师陈兴福认识到海林檎等古生物的科学价值,通过收购、采集等方式,积累了一大批品相完整的古生物化石,他说:“这些化石都是产自我们自己的家乡,我们要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它们,热爱科学,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据悉,逸夫博物馆目前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大部分是由几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地质学者、本校师生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在施甸期间,逸夫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次进行了野外标本采集活动。

2019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定点扶贫直属高校,定点帮扶云南省施甸县。刘先国表示,将通过此次化石采集,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科教资源,帮助施甸县结合该县地质古生物资源禀赋,点亮化石科普之光,走特色发展乡村振兴之路,推动施甸县地质旅游,从而助推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者:徐燕  摄影:张祎 张凡 周捍华)

访问量:

 © 2017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Yifu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