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逸夫博物馆:夯实文博育人 共谱人才培养新篇章

时间:2021年01月04日 15:50  作者:  点击:[]

逸夫博物馆全景

逸夫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首任馆长苏良赫教授。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己逾百年。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运至武汉。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逸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会和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逸夫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并于2003年落成,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小学生来逸夫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

作为一家集专业教育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地质博物馆,自2005年开馆以来,逸夫博物馆已累计服务中外游客和大中小学生500万人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被《中国自然资源报》等主流媒体誉为 “科普育人的殿堂”“地质世界之窗”。

建馆以来,逸夫博物馆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升专业素养,强化对内外展示服务,发挥高校逸夫博物馆的文化特色、育人特色与服务特色功能,拓展地学文化普及格局,取得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建馆之初,我们就把逸夫博物馆定位为融科普教育、专业教育、爱国教育为一体的展示平台,积极挖掘逸夫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在扩大育人覆盖面和增强育人吸引力上下工夫。”逸夫博物馆馆长刘先国表示。

传承校训精神   凸显育人底蕴

逸夫博物馆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武汉十大博物馆,2020年12月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二级逸夫博物馆。作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逸夫博物馆为学校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做出了应有贡献。

磁悬浮地球仪

距今2亿多年前、面积达100平方米的化石幕墙,似花非花的海百合化石,精美绝伦的各色宝玉石、五光十色的矿物,一具具恐龙骨架、恐龙足迹化石······系统展示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历史,凸显着学校的办学育人底蕴,是学校近70年发展历史的浓缩体现,更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的真实写照。

逸夫博物馆的部分标本和化石来自广大师生野外专业实习采集,以及广大校友、离退休教师、友好合作企业无偿捐赠而来。这些看似外表冰冷的藏品背后,蕴含着师生奋斗之情、校友捐赠大义、学校育人之果。近70年来,无数地大学子用心血和汗水不断累积着馆藏,一个个“校友捐赠”的藏品,不仅成为20余万地大学子与母校维系情感的特殊纽带,更成为他们表达对母校殷殷深情的情感寄托方式。

“逸夫博物馆的老师们经常来到课堂上,教我们如何辨别、采集标本,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专业自觉,那就是采集到的标本要送到逸夫博物馆来收藏,以供日后学习之用。” 1980年,姜晓玮入读我校地质学专业,此后陆续获得我校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学位和遥感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提及当年学习的情形,他深有感触地说:“每次回到母校,我都会去逸夫博物馆,看一看大二暑假时采集的风成三棱石标本,那是我在博物馆老馆长王良忱的建议下,在青海格尔木昆仑山脚下的戈壁滩采集到的。”

“一件件标本背后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爱国教育的鲜活的生动素材”。副校长傅安洲动情地说。

如今,逸夫博物馆早已成为广大校友必到的“打卡”之地,成为一届届学子珍贵的青春纪念册和精神家园。

整合教学资源   强化思政育人

逸夫博物馆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担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标本材料、满足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在近40年的建设过程中,逸夫博物馆始终注重与课程等教育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的水乳交融,积极将馆藏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并且向多元的互动模式发展,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为一体,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延伸。

韩凤禄教授在逸夫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

“大家看,这是黑龙江满洲龙,它生活在距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今年12月3日,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教授带领学生走进逸夫博物馆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进行古生物现场教学。“有了逸夫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标本,相关课程教师就能把书本知识与标本实物相结合,学生不用等到高年级或毕业后到野外实践,就能对地质有直观的感知。”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章军锋表示。

逸夫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努力打破专业界限,融入通识教育,和图书馆等联合开展的公选课《地球趣话》成为大学生“一票难求”的通识课程。作为认识地球的先导性课程,它既讲述地球的组成与演化,普及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又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培养激发了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生在实地鉴赏参观和3D互动模拟参与中,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激发了大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中科院院士殷鸿福在《地球科普大讲堂》活动现场

逸夫博物馆主办的《地球科普大讲堂》同样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该讲座内容涉及地质公园、恐龙灭绝、地球知识、清洁能源、生物进化、高山科考等多个主题,讲座者中既有“全国最美教师”、中科院院士殷鸿福教授,又有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有大学教授、科研院所领军人物,更有地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已成功举办70余期,累计参加人数逾3万人。

学校以逸夫博物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地学文化根基,传承弘扬地大精神。到逸夫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化石、矿物标本,感受地球沧桑历史、体悟学科发展脉络,成为每年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和毕业生的“最后一课”。

校长王焰新院士认为,地球科学研究的乐趣就是根据过去认识现在,根据现在预测未来。地大长期以来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致力于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面向未来,逸夫博物馆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以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为己任,在进一步提高师生和公民的自然意识和科学素养上下功夫,为推进生态中国、美丽湖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搭建育人平台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多年来,逸夫博物馆不断创新育人方式,通过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努力为广大学子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和空间。

学生参与科普巡展活动

自2017年起,逸夫博物馆和地球科学俱乐部联合开展科普巡展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和工厂,将科普知识以形象生动的图文、模型、科学小实验等形式展现出来,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宣讲,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地学。目前,科普巡展活动已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英山县实验中学、武汉市万福林小学等开展7场活动,深受中小学生们的喜爱。2017年世界地球日期间,逸夫博物馆还联合校研究生会,将地球科普大讲堂“搬”到了南望山小学,主题为《我们的地球》。

地球科学俱乐部的同学在参加科普巡展的同时,专业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地球科学俱乐部更是被评为“全国百强学生社团”,成为学校学生社团的一个闪亮品牌。“每次去小学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忽闪忽闪的,觉得十分充实、满足。在其他大学进行地学科普的时候,又能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四光学院朱嘉宁同学说。

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普巡展的同时,逸夫博物馆更是拿出专项资金,资助地球科学俱乐部的同学购买标本,帮助他们开展内部培训和学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逸夫博物馆在地下室专门为地球科学学院的学生设立了化石修复室,目前已吸引50多名学生自觉参与到化石修复工作中,修复了上千块化石标本,以备教学科研所用。

2014年,王奉宇同学进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学习,他是大家眼中的“石头迷”,在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到全国“挑战杯”的过程中,他心理压力很大,经常到逸夫博物馆寻找灵感。后来,在逸夫博物馆老师的鼓励下,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斩获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并陆续获评“2018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现为地质学2018级硕博连读生,走上了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

刘汉生开展《地球科普大讲堂》活动

自2017年开始,逸夫博物馆积极挖掘对科普感兴趣的研究生,对之进行重点培养,地球科学学院刘汉生同学即是其中一位。在读期间,在逸夫博物馆老师们的指导下,刘汉生从刚开始为观众介绍展品,到独自开展科普讲座,逐渐成长为逸夫博物馆科普讲座品牌《地球科普大讲堂》的主打讲座教师之一。2019年毕业后,刘汉生顺利进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专职从事地学科普工作,并一直与逸夫博物馆保持密切交流。

志愿者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志愿者在武汉市科普讲解比赛获奖

逸夫博物馆积极培养志愿者队伍,每年有110名以上的校内外志愿者在团队讲解、大型活动、科普巡展和研学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年均志愿者服务时间总数超过2000小时,志愿者荣获省部级、湖北省、武汉市各类科普讲解比赛一等奖、二等奖等一系列荣誉,获评湖北省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员等。同时,逸夫博物馆将商品服务部交由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2017年以来,逸夫博物馆获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优秀育人项目特等奖、国土资源部博物馆育人联盟特等奖、“武汉市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示范单位”,是校内外高度认可的地学特色文化育人阵地。

志愿者在活动现场

地球科学俱乐部指导老师宋海军教授表示,逸夫博物馆为喜欢地学、热爱地学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激发了他们对地学和公益活动的热爱,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服务学子   共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

多年来,逸夫博物馆在展览内容上,将地学的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有机融合,展陈技术上采用声光电技术、高科技手段、模拟及仿真技术,设计制作典型的地质景观和互动技术,服务社会以及各级各类学子,引领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理念。

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识竞赛现场

逸夫博物馆在武汉百瑞景小学推出移动博物馆

通过逸夫博物馆开展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加深了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抵御灾害的认识,加深了对树立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的领悟,加深了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如面向儿童举办“博物馆奇妙夜”,通过地质科普亲子游、拼化石、做拓片,实现“与恐龙做邻居”,激发兴趣,寓教于乐;面向小学生开设科普教室“达尔文实验站”,让学生走进逸夫博物馆专业实验室,体验化石修复,提升动手能力,亲历科学工作;面向小学推出移动博物馆,受到小学生的热烈欢迎;面向高中生的“科技英才”项目,让学生完整参与从制定选题到作结题报告的科学工作,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识竞赛,以讲好地球故事为目的,传播科学精神,提升综合素质;面向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举办的地学科普作品大赛,极大鼓励和吸引学生创新思维,参与地学科普,服务社会;“十三五”期间,面向社会开展20场以上科普巡展活动,累计观众达80余万人。逸夫博物馆每年参加湖北省科技活动周、世界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主办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承办湖北省第48个、第50个、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启动仪式、2018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业务培训,联合举办2019中国(武汉)地学科普教育国际论坛、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等,形成了“科技英才”科普实践活动、“逸夫博物馆奇妙夜”、地质科普亲子游、地球科普夏令营等科普品牌,社会反响强烈。

2017年,逸夫博物馆举办《李四光纪念展》,以大力弘扬李四光爱国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为主旨,通过文字与图片,展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光辉足迹、卓越贡献和科学创新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校庆65周年期间,《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专题展览》在逸夫博物馆开展,该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并辅以声光电、场景复原等技术手段,全面展现地大健儿敢为人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豪迈壮举,激励全校师生砥砺奋进,追求卓越,勇攀一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次展览活动,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办学历程以及敢为人先的精神,荣获湖北省逸夫博物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

《自然瑰宝 大美中华——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现场

2018年,逸夫博物馆举办《自然瑰宝 大美中华——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旨在推进地学科普教育,让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和少年儿童,通过观赏大自然精美的天然艺术品,欣赏领略自然矿物的美与奇,认识到中国特色矿物的稀少性和重要性,培养探索地球奥秘、爱惜矿物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科学精神、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促进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地学文化的传播、乃至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年5月,与AAA国际(北京确博尔)联合举办了中国(武汉)地学科普教育国际论坛,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界的专家与国内高校、博物馆、科普研究机构等单位地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地学科普教育研究与科普实践方面的成果,为地学科普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19年11月2日,与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及学校相关部门一起承办了“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吸引了国内外代表1300多人参会,展示了我国自然教育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9年11月,在校庆67周年之际,举办《自然瑰宝 大地奇珍——矿物化石精品展》,展出了一批世界级的矿物和化石标本精品,包括造型奇特的火焰状宝石级菱锰矿,世界罕见的海蓝宝、水晶、钠长石、云母、石榴子石组合,珍贵的蓝紫变彩黑欧泊等。展览旨在推进地学科普教育,让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和少年儿童,通过观赏大自然精美的天然艺术品,欣赏领略自然矿物和古生物化石的美与奇,培养探索地球奥秘、保护自然环境的科学精神、审美和人文素养,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2020年12月,逸夫博物馆举办《嫦娥五号模拟月壤及陨石展》,重点展示了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团队研制的系列模拟月壤,同时陈列珍贵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揭示太阳系原始成分的奥尔盖碳质球粒陨石模拟样品、协助NASA勘探任务的Orbi Tech模拟火星壤、墨西哥奇瓦瓦州上空坠落的阿连德陨石、2018年6月降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曼桂陨石等,拉近公众和月球的距离,深深打动了一批批来访的中小学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种子。

逸夫博物馆积极挖掘自身潜能,研发了系列研学课程,深化了科教旅游内容,出版了《逸夫博物馆科学探索活动手册》《让石头说话——沉睡以久的化石》《地球趣话》《大地宝藏》等系列科普图书,制作了“地质藏品背后的故事”MOOC课程,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逸夫博物馆面向社会传播地学文化的一系列举措,焕发出高校科普平台的勃勃生机,服务能力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优秀科普基地”“国家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等荣誉,成为湖北省、武汉市多场科普类重大活动的主会场。

校党委书记黄晓玫表示,地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逸夫博物馆要进一步挖掘学子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引领广大学子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理念,让他们认识地球、感恩地球,从而敬畏地球、关爱地球。同时畅通服务广大学子的有效途径,动员全校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共建美丽中国。


服务公众新需求   线上线下成育人合力

近年来,逸夫博物馆不断探索符合时代的藏品资源表达方式,创新教育信息化数字媒介,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布局网站、手机客户端、电子大屏等终端,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展览和科普活动,打造了“博物循声”“让石头说话——沉睡已久的化石”等线上服务品牌,以满足公众参观和学习的需要。上线以来,逸夫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

逸夫博物馆推出在线科普活动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线上展

疫情期间,逸夫博物馆暂停开放后,立即组织力量开发了线上逸夫博物馆数字全景展馆以及《中国特色矿物精品数字展》《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等线上专题展览,开设了“宅家学科普”“宅家逛逸夫博物馆—馆藏精品巡展”等科普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好听好看好玩的线上科普作品和科普小视频,与中国自然科学逸夫博物馆学会联合开展线上“战疫”活动,联合发起全国地学逸夫博物馆联盟“自然科普”上线,承办湖北省第51个世界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与系列科普活动,开展了线上“保护地球”主题讲座、线下科普作品创作比赛等,打造“永不闭馆”的高校育人实践基地,使其成为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成为学校师生与校外人士的科普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逸夫博物馆已拥有线上线下全景式展览平台,看展不再受时空限制。观众在馆内扫描二维码,就能听讲解、看展品介绍。逸夫博物馆还与中国科协、教育部等机构、部门合作,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传播平台,目前已加入国家岩矿化石共享平台、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

近40年来,逸夫博物馆正在用实际行动,承担着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校友参观、新入职教师培训和学校重要客人的接待工作,肩负着科学创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通过独特的展品、藏品阐释印证校风、学风,传承高等教育对文化自信、成风化人的坚守,用博物馆的形式、载体履行打造高端文化的新载体,成为广大学子筑梦的平台、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基地。

(作者:徐燕 彭磊 图片提供:逸夫博物馆)

访问量:

 © 2017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Yifu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