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传播”,与会代表围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传播的深度融合展开深入交流。
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罗远蜓 摄
来自高校、媒体、文博机构及企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会。活动开幕式由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教授刘先国主持。
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教授刘先国。罗远蜓 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艾敏致欢迎辞,介绍该校科普工作及科研育人成果。她指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科技与文化协同推进,科技传播是连接创新与社会应用的关键纽带,期待与会专家积极建言,青年学者踊跃探索,共同开拓科技传播新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艾敏。罗远蜓 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党委书记邓云涛在发言中强调,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为推进科学普及与科技传播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作为学会支撑单位,地大图博部愿与各界携手,助力湖北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让科学普及惠及更多公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党委书记邓云涛。罗远蜓 摄
在特邀报告环节,来自新华网、长江网、人民网的3位新闻媒体从业人士,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先后带来4场精彩报告,引发与会代表的思考。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副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姜昊主持特邀报告。
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副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姜昊。罗远蜓 摄
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经理兼科普事业部总监李新围绕网络科普在舆论引导、内容变现、智能发展及可视化转型等方面的挑战,探讨了媒体在科普中的角色创新。
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经理兼科普事业部总监李新。罗远蜓 摄
长江网总编辑杨文平结合案例,提出通过“大咖解读+大众表达”提升科技传播影响力,并建议加强人机协同、规范AIGC应用。
长江网总编辑杨文平。罗远蜓 摄
人民网湖北频道栏目主任刘薛蒂分析了AI时代科普出版面临的困境,呼吁构建智能科普生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人民网湖北频道栏目主任刘薛蒂。罗远蜓 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太平教授则从馆校合作机制入手,提出应通过制度保障推动科技馆与学校深度融合。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太平教授。罗远蜓 摄
在主题报告环节,武汉大学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黄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包亚兄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刘芳副教授、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以及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鑫,分别就艺术与科技融合、人机互动、批判性思维、行业科技博物馆运营及地学科普品牌建设等议题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梅珍教授主持报告会。
武汉大学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黄山。罗远蜓 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包亚兄副教授。罗远蜓 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刘芳副教授。罗远蜓 摄
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罗远蜓 摄
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鑫。罗远蜓 摄
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梅珍教授。罗远蜓 摄
会后,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召开了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协办。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025年9月27日 作者:徐燕 刘安璐 记者李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