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年前,恐龙是如何换牙的?诺氏驼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灭绝?近日,我校教师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两篇科研论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两篇论文采用的部分标本均来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以下简称“逸夫博物馆”),逸夫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亦深度参与了标本的研究、写作过程。
袁俊霞等联合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的科研论文
韩凤禄等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BMC生态学与演化》上的科研论文
在成立之初,逸夫博物馆就承担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标本材料、满足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任务。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逸夫博物馆始终遵从服务教学科研的初心,勇担使命、不断创新,全面提升馆藏地质标本的保护利用水平,将师生教学科研与博物馆业务深度融合,使地质标本“活起来”,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科研赋能 提升标本利用之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文化点位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现存有4万余件地质标本,是一代代地大人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展现着地质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让这些地质标本“活起来”?近年来,博物馆在推广科普活动、创作科普作品、研发文创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标本的教学、科研、育人价值,越来越多的校内外科研工作者来到博物馆,或寻找理想中的标本,或与博物馆研究人员合作,共同揭开自然的奥秘。
韩凤禄(左)指导武瑞(中)、许佳煜进行恐龙蛋化石标本采样徐燕摄
5月21日,逸夫博物馆地下室库房。在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副教授的指导下,2021级博士生武瑞手拿刻刀和游标卡尺,正在对数颗恐龙蛋化石标本进行采样,一旁的研二学生许佳煜则对这些标本一一进行拍照保存。这些标本采自湖北郧县青龙山一带,1995年由周修高教授、任有福、徐世球、李富强等人历经千辛万苦收纳于逸夫博物馆。在这些恐龙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1个新属4个新种,为研究恐龙蛋化石的分类与演化、探讨恐龙的产蛋行为及生活习性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998年12月的《湖北地矿》上。时隔26年,郧县恐龙蛋化石再次吸引了新时代地质工作接班人的目光。了解到周修高教授等人论文中描绘的标本正保存在逸夫博物馆,武瑞手持网上下载的论文,兴致冲冲地来到了逸夫博物馆,希望对这些标本重新进行采样,进行深度研究。
逸夫博物馆珍藏的跖骨化石标本徐燕摄
在逸夫博物馆四楼,一种远古骆驼的跖骨化石标本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向人们诉说着生物演化的故事。原来,这种远古骆驼叫诺氏驼,来自黑龙江青冈县德胜乡,是骆驼属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与现生双峰驼有着交叉亲缘关系,早已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走向灭绝。
经过对这根诺氏驼跖骨标本以及大庆博物馆、肇源博物馆化石样品长达四年半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盛桂莲教授领导的古DNA团队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出版社Cell Pres旗下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诺氏驼古基因组研究揭示旧大陆骆驼复杂的演化历史》。
袁俊霞(左)和逸夫博物馆李富强等(中)交流科研工作徐燕摄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袁俊霞副教授表示,诺氏驼的灭绝事件启示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生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道,为“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赋能 传承标本启智之力
葛云峰带领学生在逸夫博物馆现场教学文中旭摄
“你们知道这块火山弹的重量有多少斤吗?大家都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搬得动。”5月下旬,工程学院葛云峰教授带领《岩土测试技术》《地质工程新技术》《非杰出智能测试》3个专业课近50名学生,来到逸夫博物馆三楼岩石矿物厅开展现场教学,对馆藏最重的一块火山弹进行岩石学分析。
原来,这块火山弹重约30公斤,是王大纯先生于1937年在山西大同金山火山群采集的,并用肩扛到大同火车站,带回北京。学校南迁后,带到武汉。看着几个同学一起抬才能抬起的火山弹,葛云峰不禁向同学们讲起了这块火山弹背后的故事。
王大纯是我国水文地质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王大纯基金”首届获得者,葛云峰一直牢记老一辈科学家的教诲,大学时即获得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他潜心教书育人,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博物馆进行现场实践教学。2022年3月,看到逸夫博物馆科普创作团队在校园网发表的《珍贵的火山弹标本与大美至纯的地质先生》一文,他深受鼓舞,来到逸夫博物馆,用彩色三维扫描仪对这块火山弹进行扫描,制作成课件供教学使用。
“这块火山弹蕴含着母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以及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科研兴趣,更好地铸魂育人,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思政教学素材。”葛云峰说。
蒂姆·柯斯基教授在逸夫博物馆现场教学 刘先国 摄
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在逸夫博物馆素描徐燕摄
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副教授结合古生物化石标本,开展《古生物学》现场教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池漪副教授开展《素描造型基础与岩矿素描》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地质标本进行现场素描……在逸夫博物馆,常常可以看到香港大学、台湾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教师带领学生现场教学的身影。
殷鸿福院士团队捐赠的浙江长兴“金钉子”剖面点位标本、王焰新院士捐赠的含金刚石金伯利岩标本、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捐赠的墨西哥湾撞击角砾岩、海洋学院陈刚教授捐赠的珠穆朗玛峰顶岩石、资源学院吕新彪教授捐赠的磁铁矿晶簇……由广大教师采集而来的地质标本,既记录着教师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地质报国光辉历程,又转化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思政资源,为增强各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过在博物馆沉浸式的专业学习,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更能让这些沉睡的地质标本立体、生动起来,对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学科传承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模范教师、资源学院焦养泉教授表示。
育人赋彩 演绎生命永恒之美
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参观逸夫博物馆纳入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大一新生们通过参观逸夫博物馆,直观地看到了专业场景及研究成果,了解本专业的优势所在,对学科有了更宏观与直观的认识。在丰富馆藏资源的吸引下,一批批学生来到逸夫博物馆,开启了他们的科研之旅。
代旭是地球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为了对采集到的化石及时进行清理和修复,大三时,他在宋海军教授的指引下,来到逸夫博物馆寻求帮助。逸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仅为他提供了专业的化石修复工具,还提供了一个工作间专门用于化石清理和修复,一个库房用于存储标本和样品。从2015年开始,代旭除了在教室上课、野外科考外,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逸夫博物馆的化石修复室里。2014年至今,代旭在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区采集了上万块化石,大部分化石捐赠给了逸夫博物馆,并承担了修复化石标本的任务。代旭获得第十二次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表了23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8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科学》等。2023年8月,他从法国博士后研究归来,正式加入了宋海军教授古生物学研究团队。
王奉宇(左)和研究生在逸夫博物馆整理地质标本刘先国摄
与代旭同样成为逸夫博物馆常客的,还有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王奉宇。大二期间,王奉宇在湖北利川发现了306枚腕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种从未发现的全新物种,他将这个创新性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他陆续获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8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王奉宇、袁志伟、刘晓康博士等纷纷表示,“感谢逸夫博物馆多年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博物馆的老师不仅带领我们一起采标本,还为我们提供工作空间,我们从野外采集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基本上都拿到这里来储存、修复、研究,这里是我国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宝库。”
逸夫博物馆研究人员在库房整理地质标本徐燕摄
年复一年,逸夫博物馆持续吸引着一批批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等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投入到化石清理、分类、修复整理、鉴定等工作中,激发着他们去探索亿万年来地球演化的奥秘,获取生命生生不息的答案。
逸夫博物馆不仅协助培育了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逸夫科普讲解队,还成立了逸夫博物馆社教团,姜昕、李槟馨等志愿者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等各类大赛屡获大奖,地质报国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
近年来,逸夫博物馆打造了“地球科普大讲堂”,殷鸿福院士、王焰新院士、孙和平院士、龚健雅院士、谢树成院士等学术大咖纷纷走进逸夫博物馆,为广大师生传道授业;依托“地球科普大讲堂”,逸夫博物馆开设了恐龙、珠宝等10门主题课程,如今已常态化地走进了各大中小学校,线上课程《化石拓印》《宝石大魔王》等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不断地探索求知。陈晶老师等开发的《沉睡已久的化石》《漫游矿物世界》等系列图书,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了解地球奥秘的窗口,获得了多个国家、省部级荣誉。研究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合作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如今,博物馆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科普、育人平台,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全国优秀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湖北省优秀科普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宣传美丽中国、激发新质科普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化石网2024年6月12日 作者:徐燕 隋吉祥 彭磊 刘安璐 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