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博物馆

【武汉科技报】在逸夫博物馆感受满洲龙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08:31  作者:  点击:[]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吉祥、威严而又神奇的象征。湖北武汉的地大逸夫博物馆却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9具恐龙化石、3件恐龙足迹化石日夜守候,等待带领观众们进入古老神奇的恐龙世界,在这9具恐龙化石中,格外引人瞩目的就是被誉为“神州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化石。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索这具恐龙化石的前世今生吧。

满洲龙成“网红打卡景点”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年至6600万年前。黑龙江省的北缘——嘉荫龙骨山,曾是恐龙生活的乐园。

1902年,黑龙江沿江两岸的地层由于江水的长期侵蚀,埋藏的恐龙化石陆续暴露了出来。当地渔民发现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消息不胫而走,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1915年至1917年,俄国地质学家连续到我国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和发掘。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在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

经地质学家研究认定,这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具恐龙化石,因为它的嘴巴扁阔,和鸭子嘴十分相似,所以被称为鸭嘴龙,又因为这具龙骨是在满洲被发现,所以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满洲龙。

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满洲龙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体长10.5米,体高6.1米,体重近10吨,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其故乡嘉荫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并经科学纪录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蜚声海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武汉地大黑龙江校友的协调下,博物馆时任馆长王良忱、副馆长黄伯裔等人多次前往哈尔滨商议恐龙骨架移交事宜。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黑龙江省博物馆,最终将其中这具满洲龙骨架有偿交换给了武汉地大,成为师生从事古生物教学科研的重要标本。自1982年入馆以来,这具满洲龙化石一直是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化石,成为观众来馆的“网红打卡景点”。

工作人员自学成为恐龙装架工匠

2001年,逸夫博物馆开始动工建设,满洲龙化石如何在新馆安家,成为工作人员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从1987年进博物馆工作,到1994年负责展品的陈列、布展及管理,李富强与标本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重新安装满洲龙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化石进行修复。在博物馆时任馆长任有福、副馆长徐世球等人的指导下,李富强等人小心翼翼地把满洲龙化石上的原有红色保护漆一点点刮去,用天然矿物颜料反复调配成新的颜色,对化石重新上色。并用环氧树脂对化石破损部位进行粘接,同时制作钢架,对满洲龙进行固定。为了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他还从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请来王献聪师傅兄弟两人,协助对满洲龙进行修复、安装,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安装恐龙的钢架做好后,怎样把重达3吨多的真化石及复制部位固定上去,成为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电焊工,李富强咬咬牙,自己上!于是,他私下里四处学习电焊,自学成为恐龙装架工匠。在张凡等人的协助下,用去了两箱焊条,恐龙骨架最终一次安装成型。

  七次修改设计图,恐龙形态栩栩如生

满洲龙化石第二次拆卸后,任有福、李富强等人先后7次修改新博物馆空间安装设计图,力求完美展现“龙”的空间形态。满洲龙是最早确定的能用两足行走的恐龙,所以早期的化石装架都采用了两足站立的姿态,这种装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现代研究表明,鸭嘴龙类前肢虽然不及后肢粗壮,但它们大部分时间是采用四足姿态行走的,只有在采食更高的植物或者逃离敌害的时候才会切换成两足的步态。在逸夫博物馆二楼,满洲龙扁平的嘴巴前伸,头部高高昂起,两足站立,尾巴向右弯曲。据李富强介绍,在旧馆摆放时,受空间高度的影响,满洲龙的头部是下垂的,尾巴则向左弯曲。据了解,考虑到满洲龙等恐龙化石及模型的摆放问题,逸夫博物馆在设计之初,即构建了一个长约24米、宽约18米、高约15米的空间,并把恐龙化石及模型作为最珍贵的藏品,摆放在博物馆的核心位置。如今,在逸夫博物馆二楼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9具化石及模型高高屹立。逸夫博物馆馆长刘先国认为,恐龙化石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恐龙出土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科技报》2020年11月16日 作者:张凡 徐燕 彭磊 彭晶 葛文靓)

访问量:

 © 2017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Yifu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