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 学名:Ammonoidea 别名:蛇石
它们从四亿多年前的海洋里走来,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三亿多年,扛过了一次次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海洋碎屑增加、海水缺氧等反复出现的灾难,不断调整状态,努力改造外壳,在亿万年前的海洋中薪火相传着。直到最后一次物种灭绝事件与恐龙一起在白垩纪末期(6500万年前)消失。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来一睹它们曾经的风采。
菊石墙 | 馆藏
菊石虽然已经灭绝6500万年之久,但由于它们种类多、分布广,几乎全球各地都有发现它们的化石。所以也是一种标准化石。对于最初发现菊石这种史前生物的古人来说,它们也是神秘的。
埃及阿蒙神 | 图源Wikipedia
在古埃及,人们崇拜的阿蒙神Amon是一位头上长着绵羊角、留着茂密胡须的威严男子。无论是古埃及人、古希腊人、还是中世纪的欧洲人,他们都坚信这些神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们都发现了神留下的遗迹——那标志性的羊角,即现在的菊石。这也是菊石亚纲Ammonoidea名字的由来。
蛇石(指菊石)| 图《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
而在古代英格兰人眼中,菊石是一条石化的蛇,因此又名“蛇石”。传说七世纪的英格兰有位名为希尔达的基督教圣人,为了消灭当地众多的毒蛇建立修道院(因为早期基督教认为蛇与魔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希尔达施咒把惠特比的每条蛇变成了一卷石头。另一位基督教圣人卡斯伯特则对所有蛇下达了斩首诅咒,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蛇石”没有头的bug。所以有些商人们会在菊石的开口刻上蛇头后进行售卖。
但是在中国,这种生物却跟神话故事无关,生物学家们给它们命名仅仅是因为长得和菊花很像。
菊石形似菊花 | 馆藏
菊石家谱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发现化石的增多,科学家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它们的真实面目。这是一种和鹦鹉螺类似的头足纲软体动物,且种类众多。根据化石壳室结构与外壳花纹以及化石年代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目前发现的菊石亚纲分成6个目(有些分类法分为9个目),在目和亚目以下,又进一步分为超科(约80个),科(约280个)和属(约2000个),它们种类丰富,形状各异,分布于全球各地。但都生活在海洋里,没有淡水种类。
菊石亚纲分类 | 参考Wikipedia(建议放大看)
追本溯源发现菊石是由更早的奥陶纪时期的杆石演化而来的,而杆石是鹦鹉螺亚纲中的一个目(共2科8个属)。菊石们拿过奥陶纪时期鹦鹉螺残党的接力棒,成功步入泥盆纪,快速壮大。将不同时期的菊石对比,发现它们的旋卷呈现出奇妙的演化趋势,即在古生代由平面松卷至紧密旋卷,在中生代再度由紧密旋卷向松卷发展,甚至白垩纪出现沿三维方向旋卷的异形菊石。
早泥盆纪,由杆石的杆石科(Bactritidae)的叶杆石属产生弓杆石,再过渡到菊石,大致演化路线 | 图 知乎古明地恋
外壳演化形态 | 图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菊石大致可以分四个发展阶段, 泥盆纪以无棱菊石为主, 石炭纪和二叠纪是棱菊石繁盛的时期, 三叠纪以齿菊石类为主, 侏罗纪和白垩纪则是菊石类的全盛阶段。白垩纪末期一场物种灭绝随恐龙一起销声匿迹。
菊石画像
由于它们消失的时间实在太久远,软体部分已经消失,所以这群贝壳们到底是如何安置它们的身体的呢?它们长相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现在海洋中与它唯一相似的软体动物——鹦鹉螺。鹦鹉螺是现在海洋中生活的活化石,鹦鹉螺的家族史比菊石更为久远,从泥盆纪一种到现在。且菊石的祖先也来源于鹦鹉螺中的杆石。
它们的外壳形态同为盘卷,但很明显可以看到鹦鹉螺的花纹比较光滑平整,而菊石更为复杂华丽。这个花纹就叫做“缝合线”,是鉴别鹦鹉螺和菊石的主要方式。这些美丽的外壳化石带有鲜明光亮的色泽和鬼斧神工的缝合线,宛如宝石一般晶莹剔透,成为许多人的化石收藏之选。
左侧鹦鹉螺 右侧菊石 | 图 个人收藏
然而,菊石的缝合线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精美复杂,早期的菊石缝合线也较为简单;不仅缝合线由简单到复杂;壳型与壳饰也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大小直径也是几厘米到两米多不等。
缝合线演化形态 | 图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1.鹦鹉螺型 2.五棱菊石型 3.棱菊石型 4.齿菊石型 5.菊石型
硬装完成,我们再来修复软装。菊石和鹦鹉螺一样分住室和气室,气室有隔板,但是住室没有,所以一般化石住室部分无法保存下来,所以需要在化石基础上延长大约四分之一个旋环。壳内有一条贯穿所有气室的管状构造,连接各个房室,借助注水排水调节身体的升降和平衡,鹦鹉螺的体管在中央,而菊石通常位于腹部边缘,但少数类别的体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横切图如下:
左侧鹦鹉螺 右侧菊石 | 图源thoughtco/wikimedia
由于它们已经灭绝,因此我们对菊石的软件和生活习性知道的并不多,只能参考鹦鹉螺,估计它们也有很多触手来捕捉猎物...
什么是趋同演化,现在就带你研究!
看到这,你是否会好奇,为何要拿鹦鹉螺与菊石对比,而不参考蜗牛田螺海螺呢?
蜗牛壳 | 图由Josep Monter Martinez在Pixabay上发布
首先是外壳演化趋势不同。虽然同为螺旋壳,但却只是各自生态位上的最优解——趋同演化。宏观上却别不大,细微处确差别明显。鹦鹉螺、菊石是“平旋壳”,在一个平面内盘旋成饼状;蜗牛田螺海螺是锥旋,是三维的盘卷。
然后是内壳结构的差别。鹦鹉螺、菊石们的壳内有体管(一条虹吸构造的管子)用来连接各个房室调节浮力,并分气室和住室;而蜗牛田螺海螺没有用来调节浮力的体管,且大部分都不分房室无隔板,更像是一个旋转的滑梯。这就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最后,对比它们运动方式。前者为喷水后退式在海洋中游动,而后者在海底或者淡水环境底栖生活且爬行速度缓慢。生物学家们将他们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纲,前者为头足纲,后者为腹足纲。虽然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但不具近缘关系。
参考资料:
化石网http://www.uua.cn/index.php?m=special&c=index&a=show&id=334
[1] 彭博.神秘的海中神石——菊石[J].飞碟探索,2012(01):42-43.
[2] 童金南,殷鸿福主编,古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王宇.希腊神话中潘神的文化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03):144-150.
[4] 郭涛.潘神的图像——谈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潘神形象与丑的观念[J].美术大观,2015(04):54-55.
[5] 春平.潘神.游走在半羊半神之间[J].文明,2015(02):73-87+72+6.
[6] Shevyrev A A. The cephalopod macrosystem: A historical review, the present state of knowledge, and unsolved problems: 3. Classification of Bactritoidea and Ammonoidea[J].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2006, 40(2): 150-161.
[7] Wiedmann J, Kullmann J. Crises in ammonoid evolution[M]//Ammonoid paleobiology. Springer, Boston, MA, 1996: 795-813.
[8] 知乎,作者古明地恋
[9] commons.wikimedia.org
[10]www.thoughtc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