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名称:黑龙江满洲龙
外文名称: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 1925
产 地:黑龙江
时 代:晚白垩世(距今约6700万年)
馆藏编号:El32HL
规 格:1050×610×210cm
黑龙江满洲龙是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满洲龙属的植食性恐龙。该化石因嘴部形态类似鸭嘴的平坦、宽广状的喙状嘴而得名鸭嘴龙,牙齿数量较多,成棱柱形叠瓦状排列,前肢短小,后肢粗大。鸭嘴龙最早确定的能用两足行走的恐龙,所以早期的化石装架都采用了两足站立的姿态,这种装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现代研究表明,鸭嘴龙类前肢虽然不及后肢粗壮,但它们大部分时间是采用四足姿态行走的,只有在采食更高的植物或者逃离敌害的时候才会切换成两足的步态。该化石于1982年入馆,一直是观众最为瞩目的化石。装架中含有近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龙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境内有记载发现的第一种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
1902年在黑龙江的嘉荫县,黑龙江沿江两岸的地层由于江水的长期侵蚀,埋藏的恐龙化石陆续暴露了出来。当地的渔民发现了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大的动物骨骼。消息不胫而走,被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就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最初,俄国人把这些大化石骨头误认为是猛犸象并在当地报纸上作了报道。俄国地质学家被这一报道所吸引,从1915年至1917年连续到我国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和发掘。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到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