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2020年年鉴

时间:2024年09月09日 09:33  作者:  点击:[]

积极担当战疫情建设高水平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0年逸夫博物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指示精神,着力建设地学特色鲜明的一流博物馆,全面优化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服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化危为机,大力开展丰富的线上科普活动,做到闭馆不闭展,服务不离线。恢复对外开放后,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高质量且超额完成省政府组织的“惠游湖北·与爱同行”免门票开放任务。这一年,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成功获批国家二级博物馆,荣获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武汉市十佳科普基地等荣誉,为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助力学校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重要工作进展及成果

一、扎实开展党建工作,抗疫展现党员责任担当

1、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体党员通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党课、学习三馆党总支专题网页和博物馆网站党建栏目等形式,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党员先进模范,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2、扎实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学习活动

博物馆党支部严格按规定高质量地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重要论述,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展览工作,学习“四史”知识,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完成党支部政治功能诊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走入竹山开展扶贫活动,集体观看反腐宣传片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录片,撰写心得体会。完成党支部支委换届选举,充分发挥博物馆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谋划博物馆重点工作,将政治理论学习成果落实到博物馆各项工作中。

3、凝心聚力战疫情

博物馆党支部通过网络“支部主题党日”等形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学校党委组织部《致全校党员、全体干部一封信》等文件精神,要求博物馆全体党员、干部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疫情期间,博物馆微信工作群变成为“临时战时机制工作群”,全馆职工在群里按时进行上下班打卡、汇报体温,传达中央和学校防疫工作精神,讨论落实博物馆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紧抓保卫安全工作不放松。博物馆一方面主动加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同时积极捐款捐物,并广泛联系社会捐助,争取到中国化石基金会向学校医务捐助一批羽绒服,让校医务工作者感受到别样的温暖,充分展现了博物馆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及时开展线上战疫科普活动,推出系列科普展览、3个线上科普专栏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博物馆共有1人获得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抗击新冠肺炎优秀奖”、1人获得学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高度重视廉政教育,党政主要领导常讲反腐倡廉,做到警钟长鸣,筑牢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广大干部职工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自觉地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博物馆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建立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反腐倡廉责任体系,签订三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坚持实行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和各科室主任各负其责,自觉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严格执行制度反腐,博物馆所有涉及人、财、物的工作均按照“三重一大”制度要求,通过馆务会民主决策,资产管理、财务收支等工作均严格遵照相关制度进行。

二、科学规划展览陈列,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

1、加强馆藏建设

完成学校标本类资产审核入库,入库标本等共计765块,总金额990485.04元。完成教育部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中涉及陈列品标本等资产的清查工作。完成科技部直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任务,研究鉴定典型岩石、矿床、古生物等3000块标本,采集相关图像、中英文名称、特征描述等文字数据,为地学领域科学研究、专业教学、科学普及提供服务。制定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和《展厅巡查管理办法》,推进标本、文物与陈列品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完成地下库房标本存放空间改造和恒温恒湿机二期更新工程。

2、疫情期间推出线上展览

在疫情闭馆期间,推出线上数字全景博物馆,以及“中国特色矿物精品数字展”、“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专题展览,举办馆藏精品在线巡展28期,让观众通过网络在家“云”游博物馆,做到闭馆不闭展,鼓舞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3、举办特色展览

紧扣时事热点举办《九天揽月、筑梦苍穹——嫦娥五号模拟月壤及陨石展》及其系列科普讲座,受到社会观众的广泛赞誉和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校庆期间推出“校庆68周年——绚丽多彩的矿物”云展览,校友好评如潮。在三楼展厅新增“岩石的循环”展项,引入高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科学易懂、直观生动和有趣安全的多媒体展品。在展厅中增设“恐龙酷跑”等互动体验设施,使小观众在娱乐过程中丰富恐龙、化石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三、打造标杆科普基地,科普研学工作成绩斐然

1、做好应急科普

疫情期间推出“宅家学科普”系列专栏,丰富观众疫情防控居家期间的文化生活。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联系,共同推出网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该活动共吸引40万人次参与答题。参加全国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发起的线上全国地学博物馆联盟“自然科普”,推送我馆的全景展览、科普视频和科普短文,为地学科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做“活”做“优”主题科普活动

承办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线上启动仪式并推出10项科普活动,线上观看量超过8万人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点击总量超1.2万人次,学习强国、科学网等2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承办湖北省科协湖北省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线上活动、远程科普、全民宣教的方式,提升基层应急能力、防灾减灾以及公众安全意识,观看量超过1.3万人次。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我馆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科普云课堂”及“科普云展示”,开展科普讲解和科普展示,湖北电视台专门来到我馆进行5G现场连线。承办武汉市洪山区202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举办了4场科普课堂,推出2次《与远古对话》主题科普巡展,并与长江日报合作推出了1期专题节目,共有17000余社会公众来馆参观,300余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参与了科普巡展,线上专题节目观看量超过32万人次,公众参与度与社会影响力大。国家扶贫日走进竹山县茂华中学,开展地学科普主题活动,以科普助力扶贫,为中学生们奉献了一场丰富的地学科普盛宴。

3、研学工作取得系列成绩

在现有研学课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小学校科学课程标准和我馆展陈资源,新开发18门各学段学生适用的研学课程,并形成课程教具包、研学导师授课PPT、学生学习单及研学手册。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普工作项目《地球科学立体科普平台建设与实践》、洪山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普工作项目《地学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成功获批,荣获“武汉市十佳科普教育基地”,馆长刘先国获得第五届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建设优质景区

1、硬件条件持续改善

为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给游客提供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在学校相关部门和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博物馆新建自动测温入口道闸系统、新建报告厅内涝自动外排系统,同时自筹经费完成3A级旅游厕所改造、报告厅LED屏幕和地板更新、地球奥秘展厅地毯更新等,日常维修200余处,博物馆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2、“惠游湖北·与爱同行”接待任务圆满完成

我馆响应湖北省政府号召,参加“惠游湖北·与爱同行”湖北省A级景区免费开放活动。活动期间,博物馆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严抓疫情防控和安全工作,4个月平安接待游客12万人次,超过省文化和旅游厅下达任务的20%。

3、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新制定或修订博物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合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严抓工作纪律、财务“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消防安全及综合治理责任书执行情况、档案保密工作执行情况、责任区环境卫生维护等工作,认真检查,对没有严格执行工作纪律与制度的现象,责成有关人员说明情况,并立即整改。从而形成了让干部职工自觉遵守、部门约束、群众监督的良好机制。全年博物馆安防消防零事故。

4、宣传工作成效显著

博物馆高度重视自身的形象建设和宣传工作,在博物馆对外宣传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博物馆网站浏览量15万次,全年发布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文章106篇,其中《新华社》、《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湖北日报》、光明网、凤凰网以及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连续发文报道我馆展览和科普创新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我馆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5、服务能力不断彰显

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今年共获得湖北省暨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省级二等奖1人和三等奖1人、市级一等奖1人和三等奖1人,我馆还获得2020年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最佳指导教师1人。推出免费网上自助语音讲解和“博物循声”栏目,志愿者全年服务总时长1000余小时,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不断提升,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撰稿人:彭磊 审稿人:范陆薇 刘先国

访问量:

 © 2017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Yifu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