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标本记忆1】风成三棱石——奔跑在荒漠戈壁的石头

时间:2025年04月24日 10:30  作者:  点击:[]

开栏的话:地质标本,是大自然用神奇的“魔法”,让时间在这些或美丽或不起眼的岩石矿物中凝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研究其中的科学秘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藏的4万余件地质标本,大多数是由几代地质学者、本校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以及校友、国际友人等捐赠的。它们看似冰冷,却给我们带来温暖与治愈。从本期起,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特别推出“标本记忆”系列,为您揭开这些标本的来龙去脉,重温那段火热的岁月。

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

姜晓玮捐赠给逸夫博物馆的风成三棱石 李富强 摄

44年前,当姜晓玮在戈壁滩上第一眼看到风成三棱石的时候,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作为大一学生采集的小小的石头,居然会成为《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标本,惠及了母校所有学习《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学生。他的名字,从此与母校紧密相连。这几块石头,带着风的印记和岁月的沧桑,静静地躺在母校博物馆的展柜里,供所有来到它面前的师生、游客学习和观摩。

采集风棱石的昆仑山及戈壁滩 姜晓玮 摄

风成三棱石,又叫风棱石、风凌石,是大西北戈壁上最具特色的石头,多散布在荒漠戈壁的风沙口地带。随着季节的变化,荒漠戈壁上刮着不同方向的强大风沙,经过上千百年的风吹,岩性不均一的岩石就被吹的千疮百孔,岩性均一且坚硬者,就被吹蚀成光滑的棱面或棱角,所以被称为“风成三棱石”。风成三棱石的棱线常和风向近于一致。这也意味着,当我们拿起一块风成三棱石,看着它的陵线,我们就知道风从何处来,又吹向了哪里。

姜晓玮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青海的一个地质之家,父亲是柴达木综合地质大队的一位地质工作者。在父亲耳濡目染下,姜晓玮自小萌生了一颗热爱地质事业的种子。

大学时代的姜晓玮 图片由本人提供

1981年一个春日的周末,姜晓玮和同班同学程小久、何斌,一起来到班主任郭颖老师家里玩。期间,郭老师的丈夫、时任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的王良忱教授和他们聊天,当他得知姜晓玮是青海省格尔木的学生时,就对他说:“晓玮啊,学校博物馆正在建设,急需一些地质标本,你假期回格尔木时,可不可以采集一些风成三棱石标本呢?”一听能为学校发展做贡献,他没有任何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那时,姜晓玮刚刚从《普通地质学》这门课上知道了“风成三棱石”这个名词,至于它长什么样子,他一点也不知道。

1981年暑假,回到格尔木后,姜晓玮告诉了父亲要去戈壁滩上采集风成三棱石标本,得到父亲以及父亲的同事、柴达木综合地质大队总工蔡石泉的大力支持。

于是,在回格尔木的第二天,蔡石泉总工从单位要了一辆北京吉普,拉上姜晓玮父子等人直奔戈壁滩而去。

来到目的地后,姜晓玮就迅速向南边的昆仑山跑去。在昆仑山山脚,堆积着大量的冰积物、洪积物以及寒冻风化物,横七竖八、错杂堆叠。在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的交界带,展布着一座一座孤立的山丘,瘦骨嶙峋的岩石矗立在戈壁滩上,奇形怪状。在戈壁滩上,满是各种砾石,越靠近昆仑山,越是大小不一,越远离昆仑山,块体越来越小。

跑着跑着,姜晓玮被几块小小的砾石硌了一脚。他蹲下身来,把这几块砾石拿在手里观察,只见它们都有着棱角分明的三个面外形像橄榄核,两头尖而不锐,表面光滑,呈微凸或稍凹的柳叶形曲面,美丽而多姿。他脱口而出:“这不就是风成三棱石吗?”实际上,这不是姜晓玮第一次见到风成三棱石,小时候,在戈壁滩上玩耍的时候,他就见过很多这种石头,只是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风成三棱石”这个词,也就熟视无睹了。

上了大学后,学习了《普通地质学》,才知道了风成三棱石这个词。所以,这也是姜晓玮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风成三棱石。它太形象了,一见到它,就知道它就是风成三棱石。他不由地感慨,“风成三棱石”这个名字是谁起的?起的太形象了!

激动的心情过去后,姜晓玮开始采集风成三棱石,蔡石泉的女儿也跑过来帮他一起捡拾。在远远的戈壁滩上,一股青烟直上天空,宛如一条彩带挂在中天,在空旷的大漠上显得格外醒目。他突然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唐诗,深深感慨:它描写的是那么自然而又贴切,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体会那种雄浑悲壮。

回到格尔木后,姜晓玮将采集的标本打包成两个木箱,通过邮电局托运给了王良忱教授。除了在博物馆展出的标本之外,大部分被普通地质教研室拿去做教学标本,还有一些静静地躺在博物馆标本库的柜子里,等待着有一天与有缘人相见。

重返沙漠戈壁的姜晓玮 图片由本人提供

44年过去,姜晓玮早已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独挡一面的高级专家。每当想起那次采集标本的经历,姜晓玮都感觉像刚刚发生过一样。那浩瀚的盐湖、顽强的红柳、繁忙的大草滩、荒凉的戈壁,都已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给他以启迪和力量,促他努力向上。

姜晓玮简介:姜晓玮,1984年获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获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学位,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退休前任深圳中国广核集团核电设计总工程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

访问量:

 © 2017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Yifu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版权所有